2014河北事業(yè)單位公基--馬哲考點詳解(一)
第一節(jié)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大綱要求
1?了解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等基本概念,正確認識哲學與世界觀、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2?掌握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理論內涵。
□要點速記
一、基本概念
1?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含義
所謂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
所謂方法論,是指人們認識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依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系統(tǒng)地回答世界觀問題。
2?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的關系
(1)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一般來說,人們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觀點,直接決定著人們用什么方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所以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又是方法論的學說。
(2)世界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tài),哲學是世界觀的系統(tǒng)理論。
人們形成的世界觀往往是樸素的,經(jīng)驗色彩很濃,往往零散、不系統(tǒng)。每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哲學家。
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是依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系統(tǒng)的回答世界觀問題。這種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就是哲學與一般世界觀的區(qū)別。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和具體科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既要反對貶低哲學、取消哲學的“哲學無用論”,又要反對夸大哲學作用,用哲學去取代具體科學的研究的“代替論”。
(1)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qū)別:
兩者的研究對象與研究領域不同。哲學以整個世界的普遍本質和世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是站在各門科學之上的總結研究。具體科學以物質世界的特殊領域和特殊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物質世界一定領域、一定層次的本質和規(guī)律,例如化學是研究物質的化學規(guī)律。
(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聯(lián)系:
、倬唧w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發(fā)展、新成果是哲學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谡軐W給具體科學活動提供指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離開了哲學的指導,會給具體科學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所謂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指這一問題貫穿于包括社會歷史觀在內的所有哲學問題之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出發(fā)點,也是哲學的起點,其他所有哲學問題都是從這個問題中派生出來的。
(2)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
、龠@個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必然要對思維和存在(或意識與物質)兩大類現(xiàn)象及其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趯@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一派哲學的基本傾向和性質。哲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它的出發(fā)點和理論前提對它的思維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guī)定著它的基本性質。而對基本問題的回答,就具有出發(fā)點和理論前提的意義。
、鬯季S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類實踐的基本問題。
(3)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確定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的重要意義:
、偎沂玖苏軐W作為世界觀理論體系的根本特征。
、谒沂玖苏軐W的根本路線和方向。
③它揭示了哲學斗爭的焦點,給了我們理解哲學歷史的線索。
、芩沂玖巳祟悓嵺`的基本矛盾。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兩個層次:
(1)第一方面是關于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即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劃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根本依據(jù)。
(2)第二個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的意識能否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的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論”方面,是劃分哲學史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條認識路線的根本依據(jù)。
(3)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從不同側面闡明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導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則是從屬的方面。第一方面規(guī)定著第二方面論證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觀點,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為轉移的。
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凡是主張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質,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即是唯物主義;相反,認為意識(思維)是世界的本質,意識第一性,物質是意識的產(chǎn)物的哲學,即是唯心主義。
(2)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的精神和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物質世界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和表現(xiàn)。客觀精神決定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fā)展。例如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種絕對觀念。這就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則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jīng)驗、心靈、觀念等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chǎn)生、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源和基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xiàn)。如中國宋朝時期陸九淵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觀點,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3)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形態(tài):
、俟糯臉闼匚ㄎ镏髁x。其特點是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實物。比如水或火、或氣、或“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認為它們是構成世界的永恒不變的“始基”。
、诮男味蠈W唯物主義。其基本觀點是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就是世界的“始基”,物質即是原子。
、垴R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特點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運用到歷史觀中,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4?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對物質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的意識能否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史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大根本對立的基本派別。
可知論認為物質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即精神能夠認識物質世界。哲學史上大部分的流派都是可知論者。
不可知論者認為物質和精神不能實現(xiàn)同一,即我們的精神不能認識世界。不可知論者著名的代表有康德和休謨。
5?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1)在哲學基本問題之后,還有一個世界處于什么狀態(tài)的問題,并由此而產(chǎn)生哲學中另一重大的派別對立——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對立。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互相聯(lián)系、變化發(fā)展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形而上學則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靜止不變的,或者把變化看作是某種外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量變,否認矛盾的存在。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對子”。但是,不可以將這兩個“對子”并列而等量齊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個“對子”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范疇,是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回答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流。一部哲學史,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相互交錯,既互相對立、互相斗爭,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歷史。辯證法的歷史上也產(chǎn)生過古代樸素辯證法和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唯物論與辯證法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科學的哲學體系,從而實現(xiàn)了哲學的根本性變革。
第二節(jié)馬克思主義哲學
□大綱要求
1?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
2?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及其意義。
3?懂得以科學的求實態(tài)度,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要點速記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于19世紀40年代。它是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產(chǎn)物,是近代社會實踐和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理論探索的成果。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
19世紀初期,歐洲的工業(yè)革命帶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使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xiàn),階級對立簡單化,階級沖突尖銳化。以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標志,歐洲工人運動勃然興起,無產(chǎn)階級登上社會政治舞臺。無產(chǎn)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指明斗爭前途,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滿足斗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所以說,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準備了社會歷史條件;而無產(chǎn)階級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階級基礎。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的自然科學基礎
19世紀30年代以后,在自然科學領域,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三大學說的創(chuàng)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科學基礎
(1)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加以徹底改造,創(chuàng)立了嶄新的哲學。
(2)以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產(chǎn)生作了重要貢獻。大衛(wèi)?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奠定了基礎。
(3)英國的歐文、法國的圣西門和傅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弊端,提出了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如消滅私有財產(chǎn)等等,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作為一種嶄新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顯著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是它的實踐性,它是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1?實踐性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的很主要特征。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創(chuàng)立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他們第一次在哲學中引入并科學地論證了實踐的觀點,闡明了在實踐基礎上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強調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付諸實踐、指導實踐,變?yōu)闊o產(chǎn)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認識工具和思想武器。
正是依賴于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夠摒棄一切舊哲學中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脫節(jié)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構成的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是社會生產(chǎn)、政治和科學實踐的產(chǎn)物,并在實踐中獲得檢驗,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自我更新、完善和發(fā)展的生機勃勃的開放的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不斷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
2?階級性
鮮明的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個顯著的特征。在階級社會里,任何哲學理論都具有階級性,當剝削階級思想家都掩蓋自己哲學的階級性時,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絲毫不掩蓋自己的階級性。它公然申明自己是無產(chǎn)階級的哲學,代表無產(chǎn)階級利益,為無產(chǎn)階級服務。
3?科學性
高度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三個顯著的特征。在古代,哲學與許多具體科學混為一體,人們把哲學看作知識的總匯。到了近代,許多具體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但是,當時的哲學家們依然認為哲學是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極大的妨礙了哲學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幾千年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對哲學的研究對象做了科學的規(guī)定:哲學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很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備了科學的形態(tài)。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tǒng)一,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科學性與階級性是有機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批判的本性要求我們,既要努力學習、掌握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據(jù)實踐的發(fā)展,以社會生活的新經(jīng)驗和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驗證、充實、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