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化常識七
下面是2015年安徽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化常識七相關題型介紹,請廣大考生抓緊時間進行考試備考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進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28項:
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長調、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jié)、媽祖信俗、京劇、針灸。
中國進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6項:
羌年、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麥西熱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一)京劇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tǒng)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
(二)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硯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人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xiàn)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fā)展,歷經3000多年,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三)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四)相聲
相聲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國各地,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fā)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xiàn)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shù)胤窖哉f的“方言相聲”。
(五)皮影戲
皮影是用家畜皮刻制的人物影像。
(六)木偶戲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七)秧歌
秧歌是中國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最具代表性的有:遼寧呂黎地秧歌、撫順地秧歌、山東鼓子秧歌、膠州秧歌。
(八)舞龍
舞龍,民間又叫“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
了解更多安徽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請關注安徽人事考試網http://ah.huatu.com/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