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事業(yè)單位申論熱點:顏寧離開清華,何以被理解為“負氣出走”
遼寧人事考試_遼寧事業(yè)單位考試_遼寧華圖每天為廣大考生整理遼寧事業(yè)單位行測備考技巧、申論熱點以及面試技巧等相關資料!了解更多遼寧事業(yè)單位考試招考、備考信息,敬請關注遼寧華圖事業(yè)單位頻道(http://ln.huatu.com/sydw/)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赴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講席教授,近日引起關注。這位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攻克50年不解科學難題的女科學家,早已名滿天下。不過,雖然顏寧用“居安思危”來解釋她的這次離職,但有自媒體在傳播這一消息時,加上了“負氣出走”的前綴,給這次離職賦予了別樣意味。
說其“負氣出走”,是因為有人翻出來她于2014年所寫的一篇講述其基金申請失敗的博文。文章詳述了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申請“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項目失敗的過程。
她本以為可以申請到這一可能做出世界前沿成果的項目,但基金委連面試答辯的機會都沒給她,且連續(xù)申請失敗兩次。
正是這篇文章,讓外界將顏寧遠赴普林斯頓大學與科研基金項目申請失敗聯(lián)系起來,認為她是被不合理的科研體制逼走的。
坦白講,科研基金申請失敗與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之間,很難建立直接關系。況且顏寧在接受采訪時也從未提及這個原因。甚至,面對自媒體的解讀她還有些不忿。昨天,她在微博上回應稱:明明是開開心心的一件事,請勿揣度,否則我就說是被這些不實言論、網絡暴力嚇跑的。
從其表態(tài)來看,離開清華,跟她對科研體制的不滿沒關系。但問題是,顏寧離開清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公共事件,她雖否認外界傳言,但由其“出走”引發(fā)的對當下中國科研體制的討論,已經蔓延開來。這就超脫了顏寧離職事件的本來范疇。
看得出來,顏寧對自己的科研項目沒通過基金申請非常遺憾。也正是這一點,點燃了公眾對科研體制的批評。
可能公眾并不懂得這項研究是什么樣的,但他們卻可以迅速調動以往對學術不公、學術腐敗的種種印象。跟“饒毅炮轟中科院院士增選”、“掃地僧院士”走紅一樣,顏寧也成了那個公眾借以審視科研體制的符號,至于她愿不愿意已經不重要。
其實,梳理顏寧在清華的這十年,不能說清華辜負了她、委屈了她。顏寧的收獲也很多,這十年間,她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還獲得了多項高級別獎勵,比如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
不過,在這起事件中,人們僅僅把她當做一個表達對學術評價機制不滿的出口,而不能以平常心態(tài)看待這種人才的國際正常流動。
爭議和顏寧本身無關,但爭議背后的公眾心態(tài),則值得有關方面深思。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