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事業(yè)單位申論備考:綜合分析答題新趨勢
縱觀當下眾多公職類考試,綜合分析能力都是重中之重?忌胍獢孬@高分,就必須重視這一能力的提升。試卷對于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體現(xiàn)在多種題型當中。首先,會有專門的綜合分析的題目,要求考生就一個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事件以及一些特定的對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談自己的看法,有時也會要求考生解釋一句話或者某種現(xiàn)象的含義。除了專門的題目之外,還會在申發(fā)論述的題目中也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考察的方法靈活多樣。而且最近幾年來,在申發(fā)論述中強調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已成為一個趨勢,如此種種,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然而隨著綜合分析的演變,題目難度不斷加深,很多學生也只會非常機械地按照提出觀點、論證觀點、落實觀點的這樣一個套路去對綜合分析進行作答!誠然,這是解決綜合分析的基本思路。但很多學生拿到題之后,只記住這一框架!完全不知道該怎么提觀點,怎么去論證,怎么去落實!造成考生普遍迷茫!這當中,又以論證觀點最讓考生頭痛!
考生經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實,仔細研究歷年真題不難發(fā)現(xiàn),分析的過程,就是圍繞分析的主體,去找與其相關的背景、現(xiàn)狀、問題、原因、影響等相關的要素,然后再將這些要素進行整合,用正確的邏輯將他們進行連接,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個極好的分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秉持的一個原則就是:材料為王,答案都是來源于材料的!給定資料中和分析對象相關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分析的論據用到答題當中!
我們以一道國考真題,對“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發(fā)表看法”為例,材料中的某教授說了,“他們曾經對新技術的使用充滿信心”,從這里的“曾經”其實就可以推得出來,新技術的使用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材料,就可以得出,新技術的使用確實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開闊農民工的視野,讓他們能多一些表達的渠道,從而為他們維權。讀到這里同學們就應該對材料建立一定的敏感性,這就屬于新技術的使用帶來的影響,而且是積極地影響,這就可以寫到我們的分析論證部分去了!繼續(xù)閱讀材料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馬太效應的存在,實際上,一些精英階層通過新技術的使用能獲得比普通階層更多的利益,非但沒有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反而拉大了差距,所以我們可以得出我們的看法,即新技術的使用目前是不能突破社會結構屏障的。得出這個看法之后,還要對其分析,而分析的過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過的新技術的使用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從而也得出了我們的書寫分析部分答案的邏輯,就是一個轉折關系,可以先寫新技術的使用帶來的積極地影響,再寫其帶來的消極影響-馬太效應。這樣的答題邏輯就清晰了,讀者很容易就能夠抓到重點,而這里的讀者,就是閱卷人,閱卷人看得清晰了,分數自然就高了。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要重視對材料的深度閱讀,在讀懂的基礎上,還要讀透材料,分清哪些材料可以用來作為答案要點呈現(xiàn),培養(yǎng)對材料的敏感性,此外還要重視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在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還可以多看一些對于熱點事件的評價,了解一些事件的各方的不同觀點等等,培養(yǎng)分析的能力。當然,這一能力的養(yǎng)成,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加練習。為取得理想的分數打下基礎。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