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事業(yè)單位招聘面試熱點:車輛斑馬線禮讓,是一道文明題
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車輛斑馬線禮讓老人,老人脫帽鞠躬致謝,這暖心的一幕就發(fā)生在莆田街頭。近日,該事經(jīng)東南網(wǎng)報道后,引起全國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日前,這位禮讓斑馬線的司機和這名行重禮的老人都被找到,他們分別是90后年輕姑娘小吳和88歲離退休干部閔慶昌。倆人再次見面的時候,小吳當面向老人鞠躬回禮,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2017年8月9日東南網(wǎng))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廣州日報胡。何蚁肫鹨晃慌笥训墓适拢核麕啄昵白择{游歐洲,每次駛過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時,他必然停下來讓行人先走,行人都友好地向他致謝,讓他有一種“人格升華、變身紳士”的感覺;然而,有一次在國內,他開車行至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前,他不僅沒有停車禮讓,反而一路按著喇叭朝前開,逼退行人。事后,他解釋道:“這叫入鄉(xiāng)隨俗。在國外,禮讓行人是俗,你不讓,別人會覺得你沒素質,是異類;在國內,大家都按喇叭朝前開,你停下來讓行人也是異類。”禮讓行人的“俗”和按喇叭逼退行人的“俗”,孰美孰劣一目了然,關鍵是我們如何徹底摒棄“劣俗”,形成“美俗”。許多城市都已開展禮讓斑馬線的專項整治行動,對不禮讓行人的機動車進行處罰。通過宣傳、教育、現(xiàn)場處罰、監(jiān)控設備抓拍等方式讓司機們逐漸養(yǎng)成禮讓斑馬線的習慣,這一“外用藥”應成為常態(tài)化。另外,還需“內外兼治”,而“內服藥”就是一個“禮”字。就像視頻中的司機與老人,這種互相尊重、互相禮讓就是“禮”。這種“禮”可以溫暖我們的社會,溫暖人們的心,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尊禮、守禮,“美俗”自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人民網(wǎng)蔣萌:守交規(guī)懂禮貌,需要行人與機動車司機共同配合,F(xiàn)實中,許多行人不顧紅燈停,而是“湊夠一撥人就走”,令本已擁堵的路口更加混亂。尤其是,機動車面對只有幾十秒的綠燈時間,都希望盡快通過。此時,如果有一幫不守規(guī)矩的行人在人行道明明仍亮紅燈時硬闖,司機們會作何感想?如果頭車司機選擇讓,那么很可能在這個綠燈放行時段,一輛車也過不去,后車司機必然會以一陣陣急促的喇叭聲對前車司機進行“問候”。而且,這樣的讓可能沒有終點,下一撥行人還可能“照此辦理”。所以,機動車禮讓斑馬線也不是無限度的——行人同樣不應違反交通規(guī)則。否則,可能招致變相鼓勵行人違章的爭議。值得注意的是,行人與司機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有的人在開車時嫌行人亂闖紅燈,而在自己當行人時也不守規(guī)矩。這種心態(tài)的潛臺詞是,只要對自己有利就不管規(guī)則。當然,在行人與機動車之間,行人終歸是弱勢的。所以,機動車司機必須保持克制,切不能與行人“死磕”。至于行人,絕不能懷有“反正汽車不敢撞我”心態(tài)。在一些人的素質不太樂觀的背景下,在繁忙的交通路口安排安全員是增加一道“保險”。
@中國青年網(wǎng)菉葭蒼蒼:從古至今,禮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清朝大學士張英,在接到家人因為建房三尺地皮而與鄰居產生糾紛,要其出面干預時,他卻回信說:“千里來信為蓋房,讓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至今被世人廣為傳頌。時代場景發(fā)生巨大變化,或許會影響人們的道德取向,但在不同時代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內核不變。車流滾滾中,斑馬線就是生命線,禮讓斑馬線就是敬畏生命,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價值追求,也是一個時代的道德共識。“禮讓”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柔性社會規(guī)范,它是對個人行為文明的考驗,也是城市文明素質邁向更高境界的階梯。
“東風催放花千樹”,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就是適時而來的東風。一直以來,“禮讓斑馬線”杭州是一枝獨秀。但是,文明基因一旦緩緩滲入城市血脈,東風吹來就是千樹花開。借著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東風,江蘇宿遷市的“禮讓斑馬線”已蔚然成風。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宿遷市斑馬線前公交車、出租車禮讓率達95%以上,私家車禮讓率達90%以上。“西楚霸王”是宿遷一景,“禮讓斑馬線”也成了宿遷的城市風景。
斑馬線不是簡簡單單的馬路白線,白色平行線之間是行人安全通過馬路的生命線。有了對生命的敬畏,也就有了主動禮讓的行為。一次“禮讓斑馬線”,可以成為城市文明的一處風景;一座城市的“禮讓斑馬線”,就會成為城市的獨特風景,這種暖心的風景,會慢慢地提升城市的溫度,令人羨慕,讓人向往。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