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6.13)
2025-06-13 08:42:20 |文章來源:華圖事業(yè)單位|事業(yè)單位考試網
【導讀】華圖事業(yè)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fā)布: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25.6.13),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事業(yè)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點擊領取備考資料,更多事業(yè)單位考試資訊請關注(htshiyedanwei)公眾號,歡迎加入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交流群: 參加刷題、模考、領取備考資料,考編路上不孤單!
一、單選題
1. 變革與朝代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商鞅變法——戰(zhàn)國時期
B.兩稅變法——唐朝
C.戊戌變法——清朝
D.王安石變法——明朝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中的變革與朝代對應關系并選錯誤項。
第二步,A項:商鞅變法處于戰(zhàn)國時期,彼時各諸侯國競爭激烈,秦國也渴望強大。秦孝公廣納賢才,商鞅入秦后提出一系列變革舉措。如“廢井田”打破舊有的土地制度,“重農桑”鼓勵農業(yè)生產,“獎軍功”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建立縣制”加強國家管理。這些措施分兩次推行,使秦國實力大增。A項正確,排除。
B項: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難以維系,以其為基礎的租庸調制也無法繼續(xù)實行,國家財政面臨困境。在此背景下,楊炎提出兩稅變法。該變法于公元780年被唐德宗采納并推行,規(guī)定以正月、七月兩次征稅取代租庸調制,還取消諸多雜稅。這一變革在增加財政收入、穩(wěn)定社會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B項正確,排除。
C項: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事件,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借助光緒帝推動變革。他們倡導學習西方,在政治、教育、經濟等多方面提出改革主張。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到9月21日因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而結束,歷時103天。雖然最終失敗,但在思想啟蒙等方面意義重大。C項正確,排除。
D項:王安石變法發(fā)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期。當時北宋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為改變這一狀況,圍繞“理財”“整軍”展開全面改革,涵蓋經濟、軍事、社會等多個領域。而明朝是在元朝滅亡后建立的,與王安石變法無關。D項錯誤,當選。
因此,選擇D選項。
2. 下列重要歷史事件,都在春秋戰(zhàn)國的是:
A.貞觀之治、商鞅變法
B.勾踐滅吳、安史之亂
C.管仲改革、孔子周游列國
D.靖康之難、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貞觀之治”作為唐朝時期唐太宗統(tǒng)治階段呈現出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良好局面,是唐朝特有的治世景象。“商鞅變法”源自《史記·商君列傳》 ,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展的一系列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行動,涉及政治制度革新、經濟政策調整、軍事制度優(yōu)化等多方面。可見,“貞觀之治”并不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A項錯誤。
B項:“勾踐滅吳”在《國語·越語》等諸多典籍中均有記載,是春秋時期越國歷經長期謀劃與準備,由君主勾踐領導最終成功消滅吳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斗爭。“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唐朝時期安祿山與史思明發(fā)動的一場大規(guī)模叛亂,這場叛亂嚴重破壞了唐朝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穩(wěn)定。“安史之亂”并非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段。B項錯誤。
C項:“管仲改革”發(fā)生于春秋時期的齊國,在齊桓公大力支持下,管仲對國家的內政、經濟、軍事等關鍵領域進行全面改革。在經濟上,推行一系列促進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的措施;在軍事上,建立了高效的軍事制度,增強了齊國的軍事實力,使齊國逐步走向強大。“孔子周游列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為傳播自己的儒家學說思想,帶領弟子們在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之間輾轉奔波,與各國君主、士大夫交流探討,對當時及后世的思想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二者都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C項正確。
D項:“靖康之難”發(fā)生在北宋時期,金國軍隊南下一舉攻克北宋都城東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以及眾多皇室成員、大臣等,直接導致北宋的滅亡,這是北宋歷史上的重大變故。“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秦王嬴政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卓越的戰(zhàn)略謀劃,陸續(xù)滅掉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靖康之難”并不屬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D項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3. 三省六部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其中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的是:
A.吏部
B.戶部
C.工部
D.刑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吏部在三省六部制里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它全面負責全國官吏相關事務,從官吏的選拔任用,到對官吏工作表現的考核評估,再到根據考核結果決定其職位的升降,以及因工作需要進行的調動等,都在其職責范圍內。吏部通過嚴謹的流程和制度,確保官員隊伍的質量和合理流動,對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定和行政效率有著重要影響。A項正確。
B項:戶部的主要職責集中在國家的經濟和民生領域。它掌管全國土地的統(tǒng)計與管理、戶籍信息的登記與維護,以及賦稅的征收和財政收支的規(guī)劃與管理等事務。這些工作與官吏個人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沒有直接聯系,主要圍繞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民生展開。B項錯誤。
C項:工部主要致力于國家的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事務。涵蓋了各類大型工程的規(guī)劃、營造,水利設施的修建與維護等。其工作重點在于國家的物質建設和公共設施方面,和官吏的人事管理毫無交集,不涉及官吏任免、考核等相關工作。C項錯誤。
D項:刑部主要負責國家的司法和法律執(zhí)行方面的事務。它掌管著法律的制定、審定,對各類案件的審理和判決進行復核,尤其是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其核心工作圍繞法律體系的運行和司法公正的維護,與官吏的人事管理工作沒有直接關聯。D項錯誤。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成果。“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負責決策,即制定政策和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對中書省的決策進行審核和監(jiān)督;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將決策付諸實踐。“六部”則是尚書省下屬的具體執(zhí)行部門,分別掌管各類具體政務。這種分工協(xié)作的制度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通過權力的制衡加強了中央集權,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 下列制度按時間出現,最晚的是:
A.井田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舉制
D.郡縣制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井田制”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谷梁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 。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在西周時期達到成熟狀態(tài),是當時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從歷史時間線來看,它在這幾種制度中屬于較早出現的。A項錯誤。
B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由曹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該制度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在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對于選拔人才、維護士族階層的統(tǒng)治地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相較于科舉制,其出現時間更早。B項錯誤。
C項:“科舉制”始于隋朝隋文帝時期,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chuàng)立 。科舉制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的通道,使得社會階層能夠流動,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在本題所涉及的四個制度中,科舉制出現的時間最晚。C項正確。
D項:“郡縣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開啟了這一制度的先河;不過作為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是在秦朝?たh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對后世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出現時間明顯早于科舉制。D項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5. 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樾旅裰髦髁x革命的標志是:
A.新文化運動
B.五卅運動
C.五四運動
D.中國共產黨成立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1919年5月4日爆發(fā)的五四運動,參與群體廣泛,涵蓋青年學生、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多個階層。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首次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政治舞臺,展現出巨大的力量。這一轉變意味著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無產階級開始引領革命方向,因此,五四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鍵轉折點與標志。C項正確。
A項:新文化運動發(fā)端于20世紀初,是一場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啟蒙運動。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以民主與科學為旗幟,向封建禮教、舊道德發(fā)起猛烈沖擊,大力倡導新思想、新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營造了良好氛圍。但它主要聚焦于思想文化層面的革新,缺乏明確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綱領,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革命的性質與方向。A項錯誤。
B項:五卅運動興起于1925年5月30日,這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運動中,廣大民眾團結一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使大革命高潮迅速到來。然而,它并沒有改變革命的領導力量這一關鍵因素,不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B項錯誤。
D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為中國革命帶來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指引。但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五四運動之后,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開啟的背景下誕生的,不能將其視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樾旅裰髦髁x革命的標志。D項錯誤。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舊民主主義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目標是構建資本主義社會與資產階級專政國家,旨在反抗外國侵略與本國封建統(tǒng)治。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體現在區(qū)別于以往歐美國家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有著全新的領導力量、革命目標與革命策略。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愛國運動,更是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關鍵節(jié)點,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基礎。
二、多選題
6.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州是全國革命運動的中心,掀起過轟轟烈烈的工、農、學、商、婦女運動,發(fā)生過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如( )等。
A.省港大罷工
B.北伐戰(zhàn)爭
C.兩次東征
D.五四運動
【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A項:省港大罷工爆發(fā)于1925年6月,彼時上海發(fā)生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為聲援上海人民,廣州和香港工人階級聯合行動。此次罷工由鄧中夏、蘇兆征等共產黨人領導,持續(xù)時間長達1年零4個月,在世界工人運動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罷工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的經濟統(tǒng)治與殖民統(tǒng)治秩序,極大地彰顯了工人階級力量,有力推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發(fā)展,為后續(xù)北伐戰(zhàn)爭提供堅實基礎,且廣州是罷工重要開展地,所以省港大罷工符合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州革命運動范疇,A項正確。
B項:北伐戰(zhàn)爭始于1926年,由廣州國民政府發(fā)動,國民革命軍作為主力,蔣介石任總司令。其目標明確為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以實現全國統(tǒng)一。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長沙、武漢、南昌、福州等重要城市,最終主力東進攻克上海。這一軍事行動極大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廣州作為北伐的起始地,充分體現了其在當時革命運動中的核心地位,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標志性事件,B項正確。
C項:兩次東征發(fā)生在1925年,是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針對盤踞在廣東東部的軍閥陳炯明展開的討伐戰(zhàn)役。第一次東征在1925年2月打響,第二次東征于1925年10月進行。這兩次東征對于穩(wěn)定廣東革命根據地意義重大,清除了陳炯明這一內部隱患,為北伐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后方條件。廣州作為東征的出發(fā)地以及重要戰(zhàn)場,見證了這一鞏固革命根據地的關鍵軍事行動,屬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州革命運動重要組成部分,C項正確。
D項:五四運動發(fā)生于1919年5月4日,地點是北京。這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先鋒,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多階層共同參與的愛國運動,運動形式多樣,包括示威游行、請愿、罷工以及一定程度的暴力對抗政府等。雖然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它的時間節(jié)點早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4 - 1927年),且地點并非廣州,所以不屬于題干所要求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州的革命運動,D項錯誤。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BC選項。
7.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四種紀年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用這種紀年方法
B.年號紀年法,秦始皇之后開始有年號,之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
C.干支紀年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順序相配,每六十年為一個周期
D.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中古代紀年法知識。
第二步,A項: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諸侯割據、各國相對獨立的時代,政治格局復雜,缺乏統(tǒng)一的紀年標準。各國為方便記錄本國歷史事件與時間順序,多采用這種依據本國君主在位情況的紀年方式。像魯國以魯隱公元年、魯桓公二年等依次記錄,能清晰呈現魯國歷史發(fā)展脈絡,在當時的各國歷史記載中廣泛應用。A項正確。
B項:秦始皇時期并未有年號。真正開啟年號紀年先河的是漢武帝,他首創(chuàng)年號“建元”。此后,新皇帝即位大多會更改年號并以此紀年。B項錯誤。
C項:干支紀年法是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順序進行組合。從“甲”與“子”開始,形成“甲子”,接著是“乙丑”等依次類推。由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 ,所以每六十年就會完成一輪完整的組合循環(huán),形成一個周期。這種紀年法在古代的天文、歷法、農事等眾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能幫助人們準確記錄時間、推算節(jié)氣變化,對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C項正確。
D項:年號干支兼用法遵循皇帝年號在前、干支在后的順序。比如“乾隆甲子年”,“乾隆”明確了是乾隆皇帝統(tǒng)治時期,“甲子”則通過干支紀年精確到具體年份。這種方法結合了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的優(yōu)點,既突出了所屬皇帝的統(tǒng)治階段,又利用干支紀年的周期性準確標識年份,方便歷史研究和記錄。D項正確。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CD選項。
8. 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下列歷史事件發(fā)生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有:
A.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
B.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C.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
D.魯迅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知識。
第二步,A項: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這一事件開啟了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于上海創(chuàng)辦該雜志,它猶如新文化運動的號角,吹響了反對封建主義思想的集結號。雜志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對舊禮教、舊道德等封建思想進行猛烈抨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思想陣地,所以A項正確。
B項:魏源編著《海國圖志》于1842年。當時中國面臨鴉片戰(zhàn)爭后的危機,魏源希望通過介紹西方的情況來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這一時期與新文化運動的20世紀初相隔甚遠,新文化運動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針對封建思想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與魏源所處時代面臨的問題和思想內涵完全不同,所以B項錯誤。
C項:1917年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文學領域需要變革,胡適的這一著作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創(chuàng)作,這一理念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關鍵內容,極大地推動了白話文的發(fā)展和新文學的興起,所以C項正確。
D項:1918年魯迅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新文化運動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重大成果,它以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筆觸,通過“狂人”這一形象深刻批判封建禮教,是中國現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開山之作,體現了新文化運動在文學上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所以D項正確。
本題是選是題,因此,選擇ACD選項。
【拓展】新文化運動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思想解放運動。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西方思想文化不斷沖擊。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從思想、道德、文學等多方面對封建主義進行批判。在思想上,反對封建專制思想,傳播民主自由觀念;在道德上,批判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在文學上,推動白話文運動,革新文學形式和內容。這一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判斷題
9. 中國古代史,始于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
A.正確
B.錯誤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從元謀人開始,中國大地上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元謀人是中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他們生活在距今約 170 萬年前。當時的人們使用簡單的打制石器,過著群居生活,以采集和狩獵為生,這是原始社會早期階段的典型特征。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繁重的勞動。商朝和西周時期,奴隸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逐步確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等,此后,中國封建社會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發(fā)展演變。直到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fā)生變化,中國古代史結束。
因此,本題正確。
10. 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
A.正確
B.錯誤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知識。
第二步,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劉秀在建立東漢政權之后,面臨諸多問題,他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來構建治世。在政治治理方面,劉秀強化中央集權,他削弱三公權力,加強尚書臺權力,使得決策權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在官吏管理上,他極為重視吏治,使得官場風氣較為清正廉潔,行政效率得以提高。經濟領域中,劉秀推行度田令,這一舉措旨在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目的在于抑制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的行為。土地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使農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yè)生產,進而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為國家的發(fā)展奠定經濟基礎。在文化建設方面,劉秀大力推崇儒學,培養(yǎng)眾多儒學人才,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這有助于在社會上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軍事上,劉秀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逐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最終實現全國的統(tǒng)一。在這些措施的綜合作用下,東漢初期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并發(fā)展,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定,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一時期被稱為光武中興。
因此,本題正確。
【拓展】光武中興是東漢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光武”是劉秀的謚號,“中興”體現出東漢在經歷了之前的動蕩后重新走向興盛。這一時期的諸多政策措施,如政治上的集權措施,為后世君主在加強統(tǒng)治方面提供了范例;經濟上的土地政策對土地分配和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深遠;文化上對儒學的推崇進一步鞏固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這些方面都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手機端鏈接:https://m.sydw8.com/2025/0613/525602.html
掃碼關注事業(yè)單位考試公眾號,招考信息搶先看,備考資料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