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北事業(yè)單位公基--馬哲考點詳解(二)(2)
第二節(jié)意識的本質
□大綱要求
1?從意識的起源、功能和作用理解意識的本質。
2?掌握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正確認識物質和意識、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及其實際意義。
3?深刻理解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
□要點速記
一、意識的產生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物質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
(1)無機物的反應特性進化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進化為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3)動物心理進化為人的意識。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
(1)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2)社會溝通的需要產生了語言。社會勞動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必要,從而促進了語言的產生。語言的產生,提供了思維的工具,促進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使人腦具備了能動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力,大大促進了意識的發(fā)展。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與勞動一起,成為意識產生的決定力量。
意識是物質世界和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意識起源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二、意識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是人腦的特有機能,F代科學對意識活動的生理機制的研究證明:意識的產生過程不僅與生物電的傳遞過程一致,而且也與腦化學物質變化的過程相一致。這些都說明,人腦的生理活動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人腦受到損害,就會阻礙腦生理過程的正常進行,人的意識活動也將受到影響,甚至失去機能。這些都說明意識是高度發(fā)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2?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人腦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只有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并通過傳導神經傳達到大腦,使人腦對客觀事物做出反映,才會產生意識。如果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產生反映。人腦只是一個加工廠,沒有原材料,大腦就不能加工出任何產品,不能進行意識活動,不能產生出意識。所以,意識來源于客觀存在,其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的形式則是主觀的,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意識不等同于客觀事物,而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腦中的觀念形態(tài)。一方面,意識是客觀事物經過加工之后在大腦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受到反映者個人的心理素質、知識水平、立場、觀點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認識和觀念。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區(qū)分。正確思想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錯誤思想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歸根結底,任何思想和觀念,都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
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就是意識的本質。這進一步表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證實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以物質為前提和基礎,意識的內容受客觀現實限制。但對物質決定意識不可機械地理解,事實上,意識具有非常明顯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識的能動作用,又稱為主觀能動性。
1?能動地認識世界
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極的、機械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人的意識對事物的反映,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選擇性的。
2?能動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識在能動地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提出一定目的、計劃、辦法等,指導人們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能動地認識世界,是一個從物質到思想的過程,能動地改造世界,是一個從思想到物質的過程。
但是,不同的意識,其能動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質。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人們開展正確的實踐活動,促進事物的良性發(fā)展;相反,錯誤的思想、意識會引導人們采取錯誤的行動,對事物發(fā)展產生阻礙甚至破壞作用。
四、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
1?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的具體形態(tài)和性質是無限多樣的。但是客觀實在性是它們很一般的共同本原和特性,也就是說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物質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包含兩層含義:
(1)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tǒng)一。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根源于物質,是物質發(fā)展演變的結果。
(2)物質的各種屬性都依賴于物質。物質的一系列屬性,如運動、時空、能量、結構、功能、層次、信息等,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
2?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物質性的原理,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也是我們從事一切實際工作的立足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為理論基礎的,它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保證。
(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事物本身的情況出發(f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因為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物質世界的存在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識的,做任何工作,都必須反對主觀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
(2)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必須要按照不斷變化著的實際來認識事物。因為物質是運動著的,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3)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如實地揭示事物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4)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必須充分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反對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消極無為的觀點,在正確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改造世界,促進事物的發(fā)展。
(5)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并非不要理論,只講實際。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理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否則我們的行為就帶有極大的盲目性,而影響我們實際工作的效益。但是,科學理論的指導又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否則科學理論就會變成空洞的教條,反而不能指導人們達到預定的目的。
(6)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意味著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一切實際中很大的實際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從人民利益出發(fā)才能勇于堅持真理。同樣,也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任何從個人私利或小集團利益出發(fā)的行為,都難以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總之,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基本原則和勝利的保障。
3?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和意識、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世界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和意識、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應當注意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1)物質決定意識。
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中,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是第二性的,兩種作用不能并列。意識產生之后,它的發(fā)展,既依賴于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也依賴于它自身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意識的發(fā)展,既表現出其自身的能動性和相對獨立性,也表現出對社會物質條件的積極的反作用。但是,它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它的能動性、獨立性和反作用,仍然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制約下的能動性、獨立性和反作用,而不是脫離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能動性、獨立性和反作用。
(2)注意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肯定意識的能動作用即主觀能動性,正確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客觀事物,掌握和運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在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中,客觀規(guī)律是第一性,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客觀規(guī)律制約著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必須以尊重客觀實際、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主觀能動性,只會導致實踐中的失敗。
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在尊重客觀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人們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積極地進行變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動。那種在實際工作中聽天由命、固步自封、無所作為的懦夫懶漢作風,是不足取的。我們需要的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的統(tǒng)一、積極的工作熱情和冷靜的科學態(tài)度的統(tǒng)一。
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
(編輯:姜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