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2017.05.11)(2)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C
【解析】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除了人,沒有生物、機器有意識,因此本題選C。
2.【答案】B
【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蟲生”,這句話的理解以疾病為例,人體生病固然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但更是因為自身肌體出現(xiàn)了問題。這條古訓是符合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在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引用這一成語,告誡全黨只有黨的自身肌體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蝕,才能不給外部侵蝕以機會。
3.【答案】B
【解析】“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這時量變尚未引起質變;只有再走完剩下的十里,才能真正實現(xiàn)“行百里”,即“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故正確答案為B。
4.【答案】D
【解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區(qū)別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必然的東西是偶然的,偶然的東西又是必然的。“守株待兔”中農夫沒有正確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運動中的偶然性當作了必然聯(lián)系,因此是錯誤的。
5.【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題干的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忌⒁獾氖牵簩τ谡J識來源于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其次,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編輯:姜芃)